87年前的广州:一张粉红色便条引发的历史追寻
2025年7月4日,广州中山大学博物馆内,一场庄重而简洁的捐赠仪式正在举行。德国艺术家奥斯卡·莱贝克,将一本厚重的相册郑重地交接给了中山大学。这本相册,记录了87年前,1938年10月日军轰炸广州的惨烈景象,365张黑白照片,如同365个泣血的控诉,是那段黑暗岁月里广州城的心跳。 它将成为中山大学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的核心展品,向世人展示这段被尘封的历史真相。
这一切,源于2025年1月一个寒冷的柏林夜晚。柏林艺术大学硕士研究生奥斯卡·莱贝克,在整理父亲罗伯特·莱贝克的遗物时,偶然发现了一个布满灰尘的铁皮箱。箱子里,静静躺着一本厚重的相册,封面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粉红色便条。便条上用德文写着:“日本对广州的轰炸,1938年10月22日至26日,部分由德国领馆人员拍摄。”
展开剩余83%奥斯卡的心头一震。他一直知道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,足迹遍布全球,记录了刚果独立运动等诸多历史事件。但关于这本相册,父亲却从未提及。
翻开相册,365张黑白照片如同时间炸弹般冲击着奥斯卡的视觉神经:燃烧的骑楼、挤满难民的海珠桥、遍布废墟的焦尸……每张照片背面都用工整的德文标注着精确的时间和地点,例如“1938.10.23 15:17 西关民居燃烧”、“1938.10.25 09:42 海珠桥难民”。这些冰冷的数字,记录了广州城最黑暗的时刻。
奥斯卡意识到,这并非普通的相册,而是珍贵的历史证据。父亲当年以中立国记者的身份,潜入战火纷飞的广州,用镜头记录下这残酷的一幕。但他为何将如此重要的历史证据尘封一生?是当时的残酷景象让他难以释怀,还是另有隐情?
为了解开谜团,奥斯卡展开了跨国“史料大侦探”行动。他首先请德国著名的拍卖行鉴定相纸年代,证实其确为20世纪30年代的产物。随后,他面临更棘手的难题:照片中用德文拼写的广州地名,例如“Shameen”、“Haizhuqiao”,他无法解读。
幸运的是,在学校食堂与中国同学陈超的一次偶然交谈中,奥斯卡得到了突破。陈超意识到相册的重要性,并联系了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吴嘉豪博士。吴嘉豪博士又联系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钟剑峰副研究员。钟剑峰副研究员对广州地方史非常熟悉,一眼认出“Shameen”是沙面岛,“Haizhuqiao”是海珠桥,并解释了德文地名是根据当时的广州话发音拼写而成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专家们将照片与日军作战日志比对,发现照片拍摄时间与日军第21军空袭记录分毫不差。其中一张拍摄于1938年10月22日(广州陷落后的第二天)的照片,记录了日军在沙面前的集结,这甚至连日军自己的档案中都没有保存。此外,相册中还有36张航拍图,完整记录了珠江航道被炸的过程,填补了广州抗战史研究的三大空白。
更令人发指的是,相册中一张照片拍摄了日军在黄沙火车站搬运毒气弹的场景,时间精确到分钟,与731部队的作战记录完全吻合,成为日军在华南使用化学武器的铁证。而同一页上,还有一张日本兵给中国孩子发糖果的摆拍照片,侵略者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。
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1938年的广州,奥斯卡的决定愈发坚定:他必须将这本相册送回广州,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。
这并非个例。此前,美国典当行老板埃文·凯尔捐赠了南京大屠杀相册,法国小伙马库斯·德雷特斯捐赠了淞沪会战照片。奥斯卡的举动,与他们一样,让历史的真相重见天日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家认为,这是“第三代人”对历史的客观审视和责任担当。
奥斯卡拒绝了高价拍卖的诱惑,自掏腰包飞往广州,在中山大学捐赠仪式上,他动情地说:“这些照片不是商品,是活着的历史!” 他更在广州走遍了每一个拍摄地点,用镜头记录下今昔对比,让过去的伤痛与今天的繁荣对话。
专家们评价奥斯卡的相册以及他的“特殊看见”,为研究广州抗战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,展现了城市的重生与和平的力量。海外史料回流的现象在近三年增长了340%,成为民间外交促进文化交流的新模式。
奥斯卡的行动,也激发了更多国际友人的参与,更多海外史料回流在即。这不仅仅是文物的物理归还,更是人类良知的精神回归,是对正义和真相的永恒守护。 中山大学的特展已开幕,这365张照片,已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、中国与世界的桥梁,提醒着我们:和平,来之不易,且行且珍惜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诚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